这段时间,王羽也很忙。
特别是诸葛亮刚来的那几个月,几乎每隔一两天,两人就要进行一番论战,难解难分的,不争持上两三个时辰就不能算完。
开始论战只是在他们两人之间进行,但很快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,开始是将军府的幕僚闻讯来围观,后来更是成为了书院的热议话题。
从某种程度上来讲,王羽和诸葛亮的论战,就相当于王羽主导的新思想和传统思想的碰撞。只要不是被情绪蒙蔽了双眼,否则道理往往就是越辩越明的,王羽一次次的说服诸葛亮,引起后者的深思,其实就是对传统思想中弊端的修正和说明。
帝王心术和权术的关系;
世家豪强与积善之家的区别,以及相对应的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;
农、工、商,是如何相互影响,相互促进,如何共同作用,使社会变得繁荣的理论;
以及文武如何平衡;对海外的开拓到底是得不偿失,还是开发金矿……等等等等。
在二人的报战和心理战搞得他灰头土脸,里外不是人。而若非袁绍的大军在高唐城下消耗了太多的士气和兵力,王羽的突袭也不可能那么轻易得手,得手了效果也不可能那么好。
所以,爆破攻城术的作用是很大,很能牵动人心的。若是拿去卖,即便对技术、工匠各种鄙视的诸侯、名士,也会放下架子,用荣华富贵的许诺来交换这项技术。
至于纸,就更不用说了。
自蔡伦造纸至今,纸一直就没受到多大重视,华夏的文人本来就有守旧的倾向,蔡侯纸本身的质量不过关,因此纸的应用规模一直很小。
然而,从古自今,一旦某项技术和战争扯上关系,其受到的重视,立刻会成倍增长,一如火药,一如青州纸。自纸甲在龙凑之战中面世之后,各方诸侯无不闻风而动,探寻着纸甲的奥秘。
甲坚兵利,军队的战力就强,这是很简单的道理,人人都懂,想实现却很难,因为消耗的物资太过庞大。纸甲看起来正是解决难题的钥匙。
纸甲的技术含量本来就不高,捅破一层纸,想到了,就很简单了。而且当初太史慈在清渊城诈败,伏杀颜良的那一战中,曾丢弃了许多纸甲,用以诱敌。颜良虽然死了,但战利品却被高览、曹仁等人给收缴了,事后参战的几路诸侯都分到了一份。
华夏的聪明人有的是,仿制很快取得了相当的进展,最后却卡在材料这一关上面。
纸甲的防御力,关键看纸的数量和质量,纸叠的越厚,防御力就越高,同时重量也越大。纸甲本来就占了个轻便的便宜,要是搞得太重,和铁甲就没什么区别了,而纸甲相对铁甲,其实要笨重很多,近战的防御力也差。
想要弥补这个缺陷,就只能靠纸的质量,提高单层纸的防御力。青州纸无论白皙程度,还是韧性,都比蔡侯纸强得多,后者是用麻布之类的材料制作的,纤维当然比不过竹木制作的青州纸。
于是,造纸的技术,也成了各路诸侯案头最紧要的事务之一。
这场亲事之所以成行,黄承彦到底是如何考虑的,外人不得而知,但以黄月英的本心来说,她倒有一多半是冲着这些传闻中的技术而来。
本以为王羽纵然肯传授,也是像其他名匠那样,多方考验之后,才一点点的传授出来。小姑娘的心思敏锐,性子却很急,等不得那么久,所以借着赢得赌约的机会提出了要求。
谁想到王羽本来就是打得这个主意,两人一拍即合。
在半年多的时间里,王羽一边和诸葛亮辩论各种理念,一边向黄月英倾囊传授,指望着借助后者的天份,将自然科学的理念,以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式系统化起来。
通过半年来的接触,王羽发现,黄月英对化学似乎兴致寥寥,她的天份主要集中在物理方面,特别是机械原理和力学。
王羽怀疑,如果不是传统的限制,牛顿的几大定律,会不会首先出现在华夏,出现在汉朝。他现在不怀疑历史上的木牛流马、连环弩到底出自谁手了,诸葛亮就是挂了个名,真正的高手在他背后藏着呢!
正是因为天才少女的出现,海船的建造进度比预期中还快,乐观估计,就在新年前后,海船就可以下水试航了。运气好的话,东渡计划明年春天就可以展开。
前景十分乐观。(未完待续。)